多年前教改聲音正要沸騰時,許多立意很好的做法紛紛被提出,其中一項是「中小學社區化」,大抵指的是學校經營的方向應為小班小校且結合學校、家長、社區資源的力量,共同創建一個適性、安全、自主的學區環境,比如:善用社區內的土地與天然景觀建校、社區配合學校教育的推動進行軟硬體的重建、學校作為社區文化中心等,期使推動教育建設的同時也達到社區建設的目的。

在大的轉學之前,我不曾真正瞭解社區小學的意義,當第一次聽到校長說:「我們學校的定位是社區小學」時,我還是有聽沒懂,搞不清社區小學與一般學校有何不同?我以為每個年級只收二至四個班是因才剛建校;以為每個教室配備廁所是因最近流行;以為學校不設圍牆是因尚未完工;以為自然課全往湖邊跑是因進度剛好教到!…直到這二個星期,我發覺大的與以前有些不一樣了,然後「社區小學」四個字就突然閃現在我的腦海中!

第一個不同是上學的方式!讀之前的學校時,孩子每天上學都搭我們的車,很少有機會碰到同社區的同學,也根本不知道社區裡到底有多少同齡孩子。轉到新學校後,大的開始走路上學,也開始有人會在經過我家門口時就大叫大的的名字,然後大的就會很興奮地抓起書包往外衝,他趕著去穿鞋與同學並肩往學校走,那時我才發現原來社區中竟有其他四個男生與大的同班。這二個星期他則每天早上都說要提早五分鐘出門,因為他要先去找「ㄍㄚ ㄅ一」玩,ㄍㄚ ㄅ一是我們社區的流浪犬,每天都在通往學校的路上徘徊,很乖,所以大家都喜歡,大的與班上其他三位男同學於是約定每早要先到ㄍㄚ ㄅ一那兒集合,然後大家再一起走路去學校。大的還說ㄍㄚ ㄅ一已被他同學收養,但同學的媽媽不同意他帶回家。

第二個不同是放學後的團體活動!讀以前的學校時,同學放學後就不太有機會聚在一起,要約打球並不是日日可行的事,大的通常都只能與小的玩球。轉到新學校後,大的如常地每天到社區籃球場報到練球,其他也沒上安親班或補習班的同學就自然地加入,後來知道有籃球比賽,他們練得更勤了,社區籃球場整建不能用,他們就跑回學校去練,真的很有心。班上籃球隊共有五名正式球員、五名候補球員,結果社區這五個練在一起的男童就有四個入選正式球員,另一位則選上候補球員,比賽結果當然是大獲全勝,聽說還贏了另一班二十多分,班上簡直高興透了,連老師都連續三天沒出功課以示慶祝!其實大的所處的五年級只有兩個班,任何活動比來比去就是這二個班,不是你贏就是我贏,且不管誰贏至少都會得到第二名,所以實在可以輕鬆以對的,但看他們放學後還願意約了練球,我覺得也算是難能可貴的緣分了!

附記: 據大的說,正式比賽時有四位正式球員紛紛因累、傷或情緒不對而被換下場,只有一個人是全程沒下場單獨撐到最後一分鐘…,那個人當然就是咱大的囉!我心想:這就對了,這如牛大的,如果體能不夠勇猛的話,那不是枉費這幾年給他吃到這樣粗壯了…?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大雨 的頭像
    大雨

    二品堂

    大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